
11月末,北京初冬的寒冷難以掩蓋氫能市場的火熱。延慶鎮慶園街919路公交總站,工作人員向新能源大巴車內注入氫氣。這是中國石化新建的一座加氫站。
氫氣行業在政策推動下站上了風口。業界人士透露,氫能頂層設計文件有望于近期出臺。調查結果顯示,化石能源制氫占比超過六成以上,但其存在碳排放過高的“灰氫難題”。隨著清潔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電解水制“綠色氫氣”迎來了曙光。
政治上的支持
此外,“延慶區還有兩座加氫站正在抓緊建設,與加上此前建成投產的中國電力中關村延慶加氫站以及距慶園街約5公里的北京石油王泉營加氫站,5座加氫站將共同承擔冬奧會的氫能保障工作,屆時可實現日加注氫氣6.2噸。”以上加氫站負責人介紹,慶園街加氫站每天可以為80輛12米的公交車提供加氫服務,日供氫能力可達到1500公斤。
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說,公司將氫能作為新能源核心業務加快發展,今后五年,初步規劃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加氫站計劃建設1000座,加氫服務能力達到每年20萬噸。目前,中國石化擁有3萬個加油站,具有發展氫能源業務的優勢。
制定政策,推進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氫能電池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將實施清潔柴油車(機)行動,推進氫能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有序推廣清潔能源汽車。
交通運輸部于11月18日發布了《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北京、山東等地紛紛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制定了具體建設目標。按照《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的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地區累計實現氫能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
據中國氫能聯盟統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氫氣需求量近600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7億噸左右。
氫能具有清潔低碳、高熱值、高轉化率等優點,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二次能源。在能源領域,發展氫能對節能減排、深度脫碳、提高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氫能源產業鏈涉及到上游制氫、中游儲運和下游應用等多個環節。
開發綠色氫氣已成為共識
在寶豐能源光伏制氫工廠,標有“綠氫H2”“綠氧O2”的大型儲氣罐在陽光下矗立,車間內設有多個氫分離器,氫氣純化裝置整齊排列,離工廠1公里遠的地方,光伏發電板鑲嵌在曠野中。
寶豐能源項目負責人王箕榮說,成片的光伏發電板組成2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置,再加上產能為每小時2萬標方氫氣的電解水制氫裝置,共同構成寶豐能源氫能產業項目。
他說:“光伏發電作為動力,利用電解槽來制造‘綠色氫氣’和‘綠氧’,進入寶豐能源的烯烴生產系統,取代以前的煤炭。”“綠色氫氣”的制造成本只有0.7元/噸。王箕榮預計,到年底,該項目將有30臺電解槽投產,全部投產后,年產量達2.4億標方“綠氫”和1.2億標方“綠氧”,減少煤炭資源消耗3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6萬噸。今后,公司將全面發展制氫儲能、儲氫、加氫站建設,并通過與城市氫能源示范線協作等方式拓展應用場景,實現氫能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
綠氫是由可再生能源轉化為電能電解水后制氫的一種。電解技術主要有堿水解工藝、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技術和固體氧化物電解工藝。
三月,隆基股份和朱雀投資合資成立了氫能公司。隆基股份的總裁李振國表示,開發“綠色氫氣”需要從降低電解水制取設備和光伏發電成本入手。提高電解槽效率,減少電力消耗。隆基股份的“光伏+制氫”模式,選擇堿性水電解技術為發展方向。
“在設備制造成本方面,質子交換膜電解水電極材料選用鉑、銥等貴金屬,設備制造成本高。在電解液中,采用鎳作電極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能夠滿足未來電解水制氫市場的大規模需求。”李振國說,近10年來,堿水解設備的制造成本已經降低了60%,今后還可以通過技術和生產裝配工藝的升級,進一步降低設備制造成本。
對于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李振國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降低系統成本,提高壽命周期發電能力。“一年中光照時間超過1500小時的區域,隆基光伏發電成本就能達到每度0.1元。”
聯美控股計劃在氫儲存和加氫站等方面進行規劃。聯美控股總工程師武海濱說,氫能源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交通、燃料電池和儲能等領域,氫能市場將會成為萬億元甚至十萬億元規模的一個大市場。
加氫站設備供應商厚普股份的董秘胡莞苓說,厚普股份加大了對氫能源領域的投資,在加氫站設備領域已經成功地研發了多項核心零部件,并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目前,厚普股份在加氫站建設方面,已逐步形成了從設計到零部件研發、生產、成套設備集成、加氫站安裝調試、售后服務等全產業鏈的服務能力。“厚普股份和中國石化在加氫站的建設上進行了直接合作,將繼續深化和完善產業鏈,目前正在研究開發低壓固態儲存設備和活塞式氫氣壓縮機等。”胡莞苓說。
中泰股份專注氫能儲運。公司董秘周娟萍表示,氫儲運需要將其液化。公司的板翅式換熱器已在大型制氫實驗裝置中采用。氫氣液化是深冷技術的制高點,也是公司研發的立足點。“‘綠氫’方面,將依托我們的工程能力,與電解水廠家合作,將氫液化后儲運。總體思路是降低提純、液化成本,解決運輸問題。”周娟萍說。
另外,美錦能源將把上游供氫、中游設備制造及下游運營建設成產業平臺,為后期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突破資源共享瓶頸
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有研科技集團首席專家蔣利軍表示,從氫氣生產環節來看,目前較為成熟的制氫方法有堿性水電解、水煤氣和重整制氫等,而PEM等新型電解水制氫方法正在加速推進。“我們的堿水解氫設備雖然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能源效率較低,綜合能耗為5~5.5度,國外可控制在5度電以內。”
氫氣儲存是當前氫能工業發展的瓶頸。蔣利軍認為,理想的氫氣儲存方式需要儲氫密度高、吸收快、放氫速度快、使用壽命長、安全性好、成本低。“當前,高壓儲存氫氣技術在燃料電池汽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高電壓儲存技術雖然可以滿足燃料電池汽車行駛500公里的要求,但是仍然需要降低成本,提高儲氫密度。”但氫燃料電池的關鍵材料,氫氣循環泵等設備依賴進口,存在技術壁壘,燃料電池的可靠性也亟待提高。
氫能源產業鏈長,涉及的核心技術多。許多核心技術,如燃料電池、PEM制氫、液儲、碳纖維材料等,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中集集團總裁戰略顧問鄭賢玲表示。
國家金證券分析師張帥認為,我國氫能產業鏈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包括“足夠量的氫”“足夠量且廉價的氫”,以及“量足而廉價的‘綠氫’。
提出以應用為導向,以系統整合為主線,加速物料及零部件的自給自足,以企業為主導,以資金為紐帶,聚集國內優勢企業,建立協同創新聯盟,上下游緊密結合,資源共享,快速研發;燃料電池汽車與分布式電站同步開發,分布發電與可再生能源微電網緊密結合。前期試驗車不足時,宜在加氫站建混合站,用油養氫。
氫能核心技術已經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基本實現了閉環。通過物聯網系統,PEM制氫,將可再生能源和氫氣耦合,可以獲得更高的綜合效率。鄭賢玲表示。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