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雙碳”政策的推動下,碳減排、新能源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氫能作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儲能介質,是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路運輸、冶金、建筑等行業深度脫碳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斷公布氫能產業發展政策,根據不完全統計,29個省(市、自治州)發布氫能政策,13個省發布氫能產業發展專項政策,4個省錨定2025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共同目的是加快氫能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氫能的多元化應用。目前,中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將何去何從?
在近期舉辦的氫20峰會上,佛山政協黨組成員許國認為,中國氫能產業需要向米格25效應學習。米格25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架戰斗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架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斗機。然而,這架戰斗機被美國拆開后,發現其部件與美國同代戰斗機相差甚遠,但僅憑借不銹鋼機身和兩臺發動機,它就成為了世界級的戰斗機。
因此,管理學家將米格25戰斗機的特點總結為米格25效應。有兩個關鍵意義。一是合理搭配劣勢資源,可以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二是通過改進一些功能,可以產生超過部分之和的效果。
許國認為,米格25效應可以適應中國氫能產業的發展,并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啟示。第一個啟示是建立和促進氫能產業的整體效率目標尤為重要。事實上,要實現三個突出點。首先,在實施碳達峰目標時,切記追趕潮流、躋墻頭,突出全社會氫能大力發展的共識,全面開展氫能社會的規劃、布局和建設。
其次,在重點行業達標規劃時,不要一刀切。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評價我國氫能產業規劃實施中普遍存在的行動,并面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隱患。中國各地要根據各自產業的具體情況確定滲碳效果較強的產業方向,如火力發電、化工、冶煉、陶瓷生產、軌道交通、熱電聯動等。
最后,在供給側改革政策的實施中,切記搞平衡。我們必須突出滿足一般氫能用戶的直接補貼需求。我國應積極參考德國、歐盟等國的氫能產業補貼政策,真正落實氫能優先共識的理念。
第二個啟示是善于在關鍵因素上配置有限的資源。氫氣的多少和氫氣價格的高低已成為制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取最大量、成本最低的氫氣是為了解決我國綠氫的制、儲、運和家用問題。
目前,加氫站的氫氣價格各不相同,比如中國西北最便宜的氫氣,甚至15元/KG,佛山氫氣可達80元/KG,不利于氫能車輛的推廣。
此外,目前煤制氫是大頭,天然氣自制、工業副產氫占18%左右,電解水綠氫占2%以下。綠氫資源的整合已成為中國氫能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勝負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石化在新疆的光伏綠氫項目成本為18元1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綠氫項目。一旦中國意識到薄弱環節,就會去超越,這是中國最大的特點。
第三個啟示是提高氫能消費的排列組合,使其產生最大的效果。2020年至2060年,預計氫能減排將超過200億噸,其中交通行業減排較大,約156億噸,鋼鐵與化工不到100億噸。因此,我國交通行業減排是我國整體減排系統中決定性的因素,必須優先考慮交通減排。
此外,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已基本完成,但我國商用車規模僅為乘用車的1/10。因此,應盡快全面布局氫能乘用車的生產和推廣。一方面是促進氫能產業規模發展的直接規定,另一方面是從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再次實現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