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超過1/3的央企已經在進行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布局,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
目前市場占有率靠前的民營企業經過對技術與產品的持續攻關,為氫能產業積累了一定的規模與市場體量,能源央企的入駐,將怎樣改變氫能產業格局?
凸顯氫能重要性
“中國氫氣產業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民營企業走在前面,大型中央企業跟著走。同時,地方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形成一定的產業基礎,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最后,它吸引了全國的關注,從而制定頂層規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員景春梅表示,中央能源公司的出現意味著“氫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是樂觀的,其重要性已得到認可。”
中信證券的報告顯示,目前氫能在各個領域的新興應用正經歷“從0到1”的突破期,參與氫能領域布局的央企和上市公司數量迅速增加。
據有關統計,中國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分別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20%和10%。工業作為最大的碳排放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業內許多人相信,如果運輸行業作為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在中國氫能源,氫能源是用來實現深脫碳在工業領域,這將使一個偉大的貢獻中國的碳減排目標。
此外,隨著氫氣工業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嚴格的環保政策,國內現有的鋼鐵企業,寶武集團、江鋼集團、酒鋼集團開始探索氫氣煉鋼,并逐步設立氫氣、一氧化碳混鋼、以純氫為還原劑逐步釋放煉鐵技術。氫氣冶金技術已成為鋼鐵工業實現低碳、綠色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之一。
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國家電力投資公司在氫產業中同時布局了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燃料電池制氫的全產業鏈。中石化將充分利用自己的加氣站網絡,布局加氫站。“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將加快發展以氫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規劃建設1000個加氫站或油氫聯合建設站。此外,今年5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了氫能研究院,重點開展氫生產、儲、運、高效利用、燃料電池及儲能技術等氫產業相關技術研究。未來,中石油還將在全國建成50個加氫站。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企業的進入可能會導致產業競爭加劇。屆時,民營企業原有的優勢能否保持,如何解決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就會出現。荊春梅認為,這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競爭,保持行業的優勝劣汰,從長遠來看,將有利于氫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與此相關,氫燃料電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氫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持續研究效率的作者是氫民營企業的基礎,目前,氫燃料電池堆成本下降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能源狀態進入電路,還是一些關鍵技術與國外仍有差距,民營氫企都不會畏懼競爭。
仍需解決三大問題
在中央企業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井先生指出,就氫工業本身而言,還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和關鍵材料尚未完全國產化和獨立,影響了氫產業的做強做大和商業化發展。
在氫的來源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成本,業界對從煤炭等化石燃料大規模生產氫的需求一直存在很多爭論。然而,在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標提出后,業內關于氫源的爭論逐漸統一。在CCUS技術大規模普及之前,化石能源制氫還沒有得到鼓勵,行業必須堅持綠色制氫的發展方向。
目前,四川及我國“三北”地區依托豐富的風景水資源,可再生能源制氫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成本預計將持續下降。但是,受市場流通和氫氣儲運的限制,這些地區生產的氫氣面臨著兩端難以接收和輸送氫氣的局面。
“現階段氫主要通過長管拖車儲存和運輸,其余包括低溫液氫和管道運輸。經濟半徑只有150-200公里,長途運輸將大大增加成本。對于液態氫,其應用仍處于突破階段。能夠解決氫長距離跨省運輸問題的管道輸送,即使在國際上也只是小規模的試點,但在中國仍處于初步試點階段。”景春梅表示,氫能管道輸送將使氫能突破區域限制,實現資源在全國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形成全國市場。
未來,在政策的推動、中央企業的參與、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技術迭代的推進下,氫能產業鏈有望形成降低成本、擴大市場規模的良性循環,實現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