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格局的重塑正在順利進行。隨著能源工業開始轉型,很明顯氫在世界新秩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不是馬上扮演,但在不久的將來相信能看到這一幕。因此,我們看到每一個可以想象到的組織都在爭奪,以利用這種重組的優勢,也許也要塑造其方向。
2022年將是德國最后一批核電站關閉的一年,燃煤電廠的數量也將下降。隨著傳統發電量的下降,可再生能源部門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然而,新的和現有的可再生發電能力的數字尚未達到期望的水平。因此,天然氣行業仍是重要的產業支柱。
雖然天然氣發電廠對環境的破壞可能不像燃煤發電廠那樣嚴重,但它們是化石燃料時代的遺留問題。為了實現巴黎氣候目標,化石燃料時代必須在2050年之前結束。當我們走到這一點時,過渡時期將會是什么樣子,這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目前爭論的主題。
目前,盡管電氣化進程正在推進,但作為能源儲存和分配機制的天然氣網仍是能源供應系統的基石。然而,天然氣網絡要在中期清理干凈,需要的不僅僅是零星的沼氣或氫氣的混合。相反,必須找到新的途徑來儲存和輸送可持續生產的甲烷,或者更好的是氫氣。
這些路徑通向哪里,他們走哪條路,這是一個意見分歧的問題。合成天然氣應該與化石燃料混合使用,還是建設新的基礎設施或重新利用現有管道是更好的選擇?
問題是:誰將為重組提供資金?德國政府的觀點是,成本不應該由所有天然氣用戶普遍承擔,而應該只由那些將受益于氫氣的人承擔。在2030年之前,不可能在天然氣網絡中混合氫氣,至少這是目前德國能源工業法案修正案的內容。與此同時,天然氣網絡運營商忙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這些利益并不一定符合政府的想法,尤其是在涉及金錢和權力的情況下。
供暖行業也處在變革的風口浪尖。燃油供暖系統已經過時,但燃氣鍋爐的日子也不多了。雖然冷凝鍋爐可能相對效率高,而且價格便宜,但現在安裝的任何電器都可能運行20年,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它們將消耗氣體,排放二氧化碳。燃料電池也是如此。
這一領域的電氣化,也就是向熱泵的轉換,帶來了許多變化-不僅對制造商和安裝商,而且對天然氣和電力行業,因為天然氣的需求將更少,對綠色電力的需求更多。
德國供暖行業聯合會總經理、IBZ燃料電池計劃首席發言人安德烈亞斯?Lücke近乎懇求的語氣顯示了天然氣行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他說:“我們絕對需要藍氫。”